总第142期 |
◎整理人生 学会“断舍离” |
整理人生 学会“断舍离”本刊编辑 韩利花
起初,向总推荐这本《断舍离》时,我很茫然,在看这本书之前,听到这个名字,冒昧的自我感觉应该是带有点禅味的意思。当第一眼看到这本书,手捧着它细细阅读之时,心中不由一阵悸动,斩“断”不必要的物品的流入,“舍”去形同废物的物品,“离”开对物品中的执着与依赖,让“看得见的世界”与“看不见的世界”变得有序、和谐。 世人都知道女人天生爱购物,网购方便快捷更是刺激了购买欲,不断买进的同时也引发了存储问题,再多的容纳空间也无法满足与时俱进的购买能力。东西越买越多,空间越来越满,房间越来越乱,心情越来越烦。 记得前一段时间刚刚到来的双十一,这一天似乎网上无处不在的都是各种电商活动,第二天“剁手党”这一词似乎风靡全网。当然我也应该成为万千“剁手党”之中的一个。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欲望,还是网购物车里添加着各种想要但不是必须的物品,这样坐等收货的时候,起初高兴后来慢慢的也就厌倦了,不在需要。 这样一来闲置的东西越来越多,家里本就不是很大,堆放了许多不知该如何归置的杂物,以小玩意居多。明知道全扔掉就干干净净了,可是心理上却难以接受,想着当时因为迷恋所以购买,这种情况太多了,舍不掉的“鸡肋”也积累的太多了。因为舍不得当做垃圾处理掉,就胡乱的丢在那。如何整理,一直是个令我头疼的难题。 果断舍弃用不到的物品虽然是个亡羊补牢的办法,但是如果能够做到冷静购物,不迷恋物欲,不因一时兴起而盲目消费,不将许多不大需要的东西弄回家,从根源上斩断购买欲才是治标治本的好方法。书里也有如何诊治购瘾的方案,不需要“剁手”,也可以“住手”。 生活中的居家整理该如此果决断舍离,对于情绪,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 以前的我一直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,什么事情都恨不得能做到一百分,一旦做不到自己心里想要达到的结果,就会特别恼火,自己跟自己生气、埋怨。直到我看到这本《断舍离》,才对我自己的问题有了新的看法。 我突然想到自己:以往在给自己定下的目标里,是不是也有些像“一下子把乱糟糟的家里全都收拾干净”这样不切实际呢?我冷静下来,开始仔细思考,那些自己无法完成并因此而愤懑的事情里,有多少是确实很难做到的,并且第一次认真地去找好友讨论这个问题。没想到,朋友对我说了一句话:“你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,总是想做那些根本做不来的事,做不好、做不到就开始着急了。”所谓旁观者清,向来标榜完美主义者的我,原来并不是真的追求完美,而是经常给自己定一些太高太远的目标,所以一直以来才感觉生活如此累! 细细回想,长久以来我生活在对自己的不满当中,但其实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根本就是一时间很难完成的,所以,应该要接受现实,宽恕自己,把目标分解得小一点,从确实能做到的事情开始,一点一点积累,这样才会进步! 就像我们在考试的时候,答题的技巧就是先从会的问题做起,从应试教育走过来的我们对这一点很清楚,技能掌握得也算熟练,怎么一到生活里、工作上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呢? 不过想想也是,周围的人们总是在说生活要拥有目标才好,没有目标的人往往会被人们指责,久而久之,我们好像就会不自觉地也给自己套上一个目标的枷锁,因为没有达成目标而对自己横加责备,过度执着于最佳选择而无法果断行事,就很容易用减分法去看待周围的一切,或者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不安上。但是,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确保是完美无憾的,有得就有失。 断舍离的观念里,则换了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——把焦点从未完成的目标上转移到已经完成的目标上,比如“今天成功把钱包里的发票都清理干净了”、“塞满了笔的笔筒瘦身成功了”,改用加分法生活,就能轻松得多。 在今天的社会“断舍离”是一种尊重,不是简单的舍弃与选择,而是将物归于其适当的地方,物尽其用。它所营造出一种“余裕”,是一种视觉感观的舒适,更是内心具有弹性的需要,也为内在的美与自在腾出了必要的空间。“断舍离”更是让我去审视我们因物品的困扰而消耗的时间和能量,通过主动的清理,而非被动的接受,对自己承当起必要的责任,把注意力不要只放在缺失的地方,而是放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。“断舍离”更是相信和接纳的态度,把内心开放给人生的各种可能性。 如果你也想拥有一颗窗明几净,清爽透亮,没有繁复多余,但并不单调匮乏,整体格局上透着美与细致的内心,那么就在《断舍离》的文字中慢慢品位与参悟吧。 |
上一篇 | 下一篇 |